《债务危机》思考

以往创造巨大成绩的老板,拿到社会大比例资金。但是社会不会一直让他们占有这么大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资金会随着时间慢慢贬值。

所以大佬们,都会买黄金,资产。比如很多大佬会买香港的房地产、家里会屯黄金。

黄金是非常保值的,但是也不一定绝对保值,因为黄金矿还是会慢慢开采变多。但是比特币不会,因此在这个时候,屯比特币至关重要。

另外,房地产是社会资源,非常保值,但是也需要看政策以及相关环境变动。在好地段升值空间大,受环境影响也大。

为何出生男总比女多

最近在统计局数据上看到一份上海出生男女比例,令人非常惊讶的是,不管在哪个区域,出生的男孩数量总是比女孩多。

学过生物的都知道,当出生人数较多的时候,男女性别比应该趋向于1:1。

带着这个疑惑G了一些资料:

发现了影响性别比的一些因素,几乎都是人为的因素:

  • B超验性别(这个应该是一个大头)
  • 弃女婴(特别是2018年了不太可能会有大量这种情况)
  • 黑户口(可能、比例也不会很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六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分区县)			
单位:万人
合计 男 女
总计 15.9 8.44 7.46
浦东 3.73 1.97 1.76
闵行 1.85 0.98 0.87
宝山 1.16 0.61 0.55
松江 1.06 0.57 0.49
嘉定 0.96 0.53 0.43
青浦 0.89 0.48 0.41
杨浦 0.76 0.4 0.36
奉贤 0.8 0.44 0.36
徐汇 0.73 0.38 0.35
普陀 0.68 0.35 0.33
虹口 0.59 0.32 0.28
闸北 0.54 0.29 0.25
长宁 0.47 0.25 0.22
黄浦 0.44 0.23 0.21
金山 0.42 0.22 0.2
崇明 0.42 0.22 0.2
卢湾 0.19 0.1 0.1
静安 0.21 0.11 0.1

从总数来看,男比女多了13%,非常惊人的比例。这个也对以后的性别比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虽然从婴儿到成人的存活率来看,女性比男性要高得多,以后做数据分析的时候也需要考量进去。

天性与个人发展

最近偶尔会看到一些数据,比如2018年中国人口总人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男女人口数量、男女比例、人口年龄、城镇乡口分布情况分析预测【图】

对数据的思考与反应

看到这些数据,然后会激起更多的思考,想了解更多相关的指标,莫名地兴奋起来。

想起以前想学前端,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因为网上有很多数据,而都是网页来承载,学了前端,那么拿数据就不是难事。

初心

也许这个就是初心 —— 从页面获取数据

本质上就是想了解更多数据,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事情。

没想到在学了5年的前端才突然醒悟过来。

也许跟小时候的性格有关

其实我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粤语叫“百厌”,这个词貌似是贬义词。但是我理解这个是大人赋予的词,本质应该是“冒险心” + “好奇心” + “勇敢大胆的行动力”

拆解出来之后,放在现在来看,都是褒义词,也是现在大部分人成长起来之后,比较缺乏的优秀品格。

这三者加上成长培养出来的“缜密思考”能力。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格,是很多企业家必不可少的。

非常有幸的是,虽然这三个品格导致我成长过程经历不少波折,最后还是保留了下来,没有丢失 —— 对这个世界保持热情。

其中,“好奇心”,就是想要了解更多不认识的知识,不分领域,无畏无知。
不断获取数据,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分析,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非常有幸在年轻的时候,把自己的潜在爱好与天生性格挖掘配合起来,对于持续的“数据获取理解认知”,以及得到认知后带来的持续认知的动力。
让我能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这个世界的学识与知识,只有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才能有更好的行动与回报。

未来的经济与个人策略

最近阅读各种数据,以及知乎的2019年房价已经开始下跌了吗?

基本来说,一线城市房价不会下降,二三四以及之后的城市,大部分下跌,或者变相打折。

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据未来五年(2019 年 ~ 2023 年)房价何去何从?的分析来看,

1. 婴儿潮
第一波婴儿潮:1949-1958;
第二波婴儿潮:1962-1975;
第三波婴儿潮:1981-1997;
(注:3年自然灾害隔断了前两次婴儿潮)

以结婚年龄来算:
据中国妇联统计的《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目前中国总体的平均结婚年龄是在26周岁。则:

1997+26=2023;

以上两个角度所得数据表明,最后一个婴儿潮,亦即1997年出生的人,最迟在2023年购房。有的观点认为第三波婴儿潮的截止年份为1991年,如果这样算,最迟购房年份为2017年。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处于第三波婴儿潮的尾巴阶段。未来购房目标客户会越来越少,所谓刚需来接盘,明显是一种忽悠人的胡言乱语,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接盘侠了。也别期望于改善型购房者来填这个窟窿,即便改善型购房者也是卖了现在的再买改善型房子,并不存在增量。

2. 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5岁(最新值),以前两波婴儿潮计算即将到来的老龄化人口去世情况:
1949+75=2024;
1975+75=2050。

2024~2050必定是我国最艰难的时间段,因为这27年间,每年我们国家都会逝去大约2000万人口,有相当的年份还不止2000万。2018年出生人口为1500万,死亡人口为1000万。距离2024年还有6年时间,假定2024年去世人数为2000万,19年到24年逝去人口为等比例增长,未来6年出生人口保持在1500万(几无可能,必定少于这个数),则大约在2021-2022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持平。这之后,我们国家的人口将开始负增长。

但是把时间线划到2024年呢?这一年去世的人大约2000万,而组建家庭的人由1998年出生的人决定的,这一年出生的人口大约1900万。这一年,意味着去世的人所腾出的房子就够新组建家庭所需房子的数量了。这里并不是说年轻人会去买去世的人留下的老房子,而是想表明,这一年开始中国房地产的“折旧率”会突飞猛进。从这年开始,我们的房子一年比一年剩余。到时候,马云说的“未来房子是白菜价”还真会实现,落后地区为吸引人才送房子也不是没可能。马云是在2017年说的“8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可能就是房子”,亦即2025年后。

有一个趋势是,未来5年后房子会越来越便宜,房子剩余量会逐步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房价几乎不涨,另外是因为人民币会持续贬值。

中国打造的世界工厂形象,未来形象势必增强,而且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品牌、产品质量。

之前也看到一个男女比例的问题,比如上海这种女多男少的城市是否会从男追女男方买房的局面变成女追男女方买房的局面?,很多人觉得上海、深圳这种一线城市,女男比例非常高,是因为女的可以留一线城市继续找高富帅,而男的被房价压垮后就从一线回二线,二线回三线。

不排除有一部分会有这个想法,但停留在大城市,很大程度需要付出。跟其他城市不一样,一线城市的服务行业占比优势非常明显,而女性在服务行业优势明显比男性有优势。

会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 最终极的因素,女性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老家,要么出来打工
    • 那么打工为何不选一线、而在二线?
  • 女性服务行业比男优势巨大(这个因素很重要)
    • 女性在一线城市赚到的钱会比其他地方多,因此会继续留下来
  • 女性都比较爱吃喝玩乐
    • 一线城市的基础服务,比如餐饮、娱乐、商圈,优势明显
    • 女性因此回老家是享受不到这种福利
  • 女性意识比以往独立
    • 回老家只有一个命运,结婚、生娃、养娃
    • 结婚:部分女性还是希望能找到高富帅(这个也是被提得最多的,但不一定是最大比例)
    • 生娃:部分女性,特别是90后,对生育的欲望并不强烈,更多的是对个人生活的追求
    • 养娃:这里有两部分
      • 其一,养娃压力会交大,部分单亲压力会更大,因此不得不留下来赚更多的钱
      • 其二:城市生活会让她们不多操心养娃,更轻松,压力更小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对于一般女性来说,年龄超28后,房子、收入、家庭,这三者稳定之后女性就会偏向回老家生活:

因此,出来一线城市工作的女性只有两种:

  1. 为了城市生活,为了赚钱达到以上三个条件
  2. 年轻,为了城市扎根以及未来奋斗

一般来说,年龄超28后的第一种女性,占比会较大,她们是城市服务重要部分,而且大部分已婚或者已育。

目前来说,房产作为婚姻的必需品,未来房价降了之后,可能另外的一些因素占比就会越来越高(收入、学历、履历、家庭、背景)。

不管男女比例如何,始终会配偶匹配始终服从资本实力分配论,不管是房子、还是收入,都是硬实力的要求。YY男女比较大买卖逆转的,其实没有必要想太多,可能会有一部分影响。事实上,同样条件甚至更低,很多女性甚至偏向选同一个老家城市的作为对象。

关于存款与买房的思考

最近想到的一件事情。当面临太多资金的时候,人民很有可能会选择把它投资到稳健的实物资产,特别是存款利率跟不上贬值速度。

这个是一个很可怕的势能,特别是面对日益增多的存款,很多人没有足够的心智去看待(对付)这些财产。

于是很多人都喜欢去买房,人们担心自己钱多,然后平白无故就消费掉了,或者贬值掉了。日益变多的存款,逐渐成为了负担。

马云说的那句话也真是深切理解了,几百万是你的,几千万你就开始害怕这些钱贬值、如何去投资。

面对每日辛劳的工作,还有没有心智与勇气去打理这些钱,非常考验人。

201909汇率问题

  • 货币汇率涨了

    • 有利 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 利率上升

    • 银行存款会增加
      • 有利于吸收钱(国内外的)
      • 降低经济增长热度
      • 市场流通货币少了
        • 不利于国内消费
        • 国内货币投资便会减少
          • 造成国民收入的减少
    • 会有通缩影响
      • 本国货币购买黄金价格下跌
      • 【货币汇率上涨】
        • 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 国外对自己货币的债务增加
  • 利率跌了

    • 银行存款减少
      • 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
      • 刺激经济增长
      • 市场货币多了
        • 国内货币投资增加
          • 国民收入增加
    • 会有通胀影响
      • 本国货币购买黄金价格上涨
      • 市场货币多了
      • 【货币汇率下跌】
        • 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 国外对自己货币的债务减少
  • 存款准备金比率下跌

    • 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
  • 存款准备金比率下跌

    • 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
  • 负利率

    • 不但不会刺激经济,而且让更多人存钱到保险柜
    • 企业会有更多现金流,购买更多高风险资产(房地产),或者回购股票

所思所想

职场持续输出,导致很多事情无法沉淀。会有严重后果,随着年龄变大,临时技能变得毫无价值。

可能变得越来越浮躁了吧,还是希望能回忆起以往学生时代,沉下心来好好积累。

将兴趣作为动力,定下心来好好学习钻研。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应该有几块梯度:

  1. A-负责
    1. 业务发展规划
    2. 业务资源 & 人力资源调度协调
    3. 技术建设规划 & 价值评估
  2. B-业务线
    1. B-负责
      1. 业务需求分配
      2. 业务开发风险控制
      3. 业务指标控制
      4. 部分技术规划路线&业务落地
    2. C-负责
      1. C-路线A
        1. 业务需求开发
        2. 单点技术研究与实践
      2. C-路线B
        1. 业务需求开发
        2. 深化业务体验优化
  3. B-基础线
    1. B-负责
      1. 业务开发需求&基础技术规划
      2. 基础技术落地&推广&价值评估
    2. C-负责
      1. 基础技术开发
      2. 基础技术与业务开发对接

前端开源工具

Vue生态

React生态

快速开发

JS基础

游戏

招聘

开放性阅读01

人工智能

关于:

  • THINKING 思维
  • PERCEPTION 感知
  • ACTION 行动
  • MODELS 模型
  • REPRESTATIONS 表征
  • CONSTRAINT 约束

MIT基础,所有内容都是模型。于是我可以将业务的监控流程拟成一个模型:

场景 - 指标 - 监控 - 行动(反应)

通过不断分析场景,就能做到各个场景覆盖的监控以及应对措施。

顶级思维 - 50成功人士分享

  • 热情、兴趣、开放思维、学习错误、把创新锻炼成一种习惯

未来人口

劳动人口不断下降、一二线城市人口增速放缓,甚至下降。房价应该是逐渐下滑。

乡下造个房子还是好的,以后无人驾驶发达了之后,每天都可以很方便地去村里养老。

新岁

不知不觉,已经到这个年龄段了,仿佛离毕业没多远。

最近在听歌的时候想到,我们平日听的歌,从熟悉的歌手的歌,到不熟悉的歌手的歌。以往的信息流是从歌手,到歌曲。现在是从歌曲,到歌曲。

并不在乎是谁唱的歌,只要这个歌是好听的,就有可能流行。

这里面关乎的是抖音上,关于信息流的传播。由此启发,理解虚拟的东西,往往比具象的要重要得多,却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关于信息的流动、经济、关于价值的流动,等等。

我们很难去看到这么一个东西,但是却是至关重要。

————

可能这个时间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一个转折点。必须要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多,必须有更多的观察,必须有更多的思考,必须有更多的记录。

另外对自己提出一些要求:

* 工作、生活上的需要更明确的意义
    * 明确的行动安排,更专注投入,思考更抽象化,做事更脚踏实地。
* 阅历层面
    * 实在太狭隘了
        * 多阅读,至少一个月一本书
    * 实在太瘦弱了
        * 一周至少一次运动
    * 前途实在太差了
        * AI方向每周必须有进展

不管如何规划,凭目前的安排,进展得再好,基本看不到未来的前途。目前认为,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知道前途为何物。

那就不断把见识、思考提高,落实更多的实践。

没有被安排的未来,太难去看到、想到,只能先做好当下,不忘思考。

祝好